专家观点

东进 东进:新四军抗战经典战例

编辑: | 信息来源: |日期:2022-09-19

作者:刘礼堂 李敏瑞

《东进,东进!》系新四军军歌。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根据洛川会议精神,中共中央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加紧同国民党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进行谈判,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要图(1938年2-5月)

(图片来源:新四军战史)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共中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将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第一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旅,共1.3万余人;第二师,张云逸兼任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旅,共1.5万余人;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7、第8、第9旅,共2万余人;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旅,共1.5万余人;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3、第14、第15旅及第1、第2游击纵队,共1.4万余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6、第18旅,另辖江南保安司令部,共6000余人;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辖第19旅及挺进团,近3000人。军部直辖独立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及特务团。梁兴初任独立旅旅长,罗华生任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由陈毅兼任,副校长赖传珠(兼)、冯定。

新四军各师整编情况图(1941年1月-5月1日)

(图片来源:新四军战史)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从初创的1.03万余兵力,发展到拥有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新四军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收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在苏、浙、皖、豫、鄂五省建立了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下面就几个主要经典战役予以推介。

一、车桥战役

车桥位于淮安东南,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约1公里,南北近1公里,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镇内驻日军1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1个大队约500余人。日伪军在车桥深沟高垒,架设铁丝网,设防十分严密,是日伪军控制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

车桥战役作战形势图例(图片来源:军事文摘)

1943年6月,粟裕在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的往返途中,曾带领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1个连,有目的地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的边沿区,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了实地调查,逐步酝酿构成了在淮宝地区以攻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战役设想。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和串联各分区根据地,粟裕提出了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他认为,车桥、泾口一带为日军驻扬州第六十四师团和驻徐州第六十五师团的结合部,两部之间配合差、难协调,是取得战役胜利有利的有力因素;攻取车桥、泾口可以扩大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车桥地区占领后,日军两部可能会因为是自己边沿地区而互相推诿、观望,不会集中兵力来“扫荡”,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之后,通过对三种作战方针的深入讨论,第1师最终决定调集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等5个多团的兵力,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攻占车桥。

第一师对参战部队进行编组,将互相熟悉、战斗作风相近的部队,临时编成一个建制,共编了3个纵队,1个总预备队:以第一团、第三军分区特务营及泰州独立团1个营为第1纵队;以第七团,另配炮兵大队,为第2纵队;以第五十二团及江都独立团、高宝独立团各1个营为第3纵队;以师教导团第一营及第四军分区特务团两个营为总预备队。以第2纵队主攻车桥;第1纵队设伏于芦家滩打援;第3纵队位于车桥南面官田、崔河、大施河、小施河一带,作宽大正面防御,准备阻击来自曹甸、宝应方向之敌。由师前方司令部与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

3月5日凌晨1时50分,第七团分南北两路越过敌外围据点,直插车桥。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攻进围墙;大部队随即跟进,仅用25分钟便攻占围墙上的所有碉堡,并迅速攻入镇内,分割包围各日伪军营地。当天中午即全部肃清伪军1个大队。15时半,炮兵大队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黄昏,歼灭日军1个小队。

车桥被攻,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触发地雷并遭第五十二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其第1批增援日军240余人驶至芦家滩附近时,即遭新四军第一团堵击,并进入预设雷区,伤60余人。阻击部队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接着,第一团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1团第2营和第3军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从右翼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第一团发觉后予以堵击,歼其一部,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6日晨,车桥残敌乘隙逃窜。至此,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共攻取碉堡53座,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生俘24人),歼伪军483人(生俘168人),缴获92式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

新四军第一师发起的车桥战役,“发挥了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还俘虏了日军大佐三泽金夫,创造了整个抗日战争中活捉日军最高军衔军官的纪录,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二、侏儒山战役

侏儒山地处汉川、汉阳、沔阳三地边界,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三角区域。这一地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是武汉的西部屏障。伪定国军刘国钧部所属两个师盘踞在此。其中,伪第1师汪步青部所辖3个团、1个机炮营和1个教导大队共5000余人,盘踞在汉阳的侏儒山、桐山头、永安堡等地,并设有兵工厂,是川汉沔地区实力最强的伪军;伪第2师李太平部,盘踞在沔阳的沙湖、彭家场地区。此外,还有小股伪军熊剑东、王维哲等部,皆二三百人,盘踞在汉川系马口和汉阳黄陵矶等地。伪“定国军”名义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其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矛盾重重。

侏儒山战役要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武汉周围日军调动频繁,各据点兵力减弱。新四军第五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根据地实际,果断作出抓住战机、进一步战略展开的决策,决心乘日寇兵力不足之机,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集中一部兵力攻打伪军主力,开辟川汉沔抗日根据地,并策应第二师在皖东的反顽斗争。

根据川汉沔地处武汉近郊,日伪据点稠密,易于相互增援的情况,第五师决定采取“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以打击汪步青部为目标,发起侏儒山战役。12月7日,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团第三营和天汉支队两个连,从汉阳的肖家集、索河出发,分两路向侏儒山、南河渡奔袭。经过对伪军的争取,顺利通过了3道岗哨,直扑东至山伪军第三团团部,一枪未发即将该团团部100余官兵俘获,仅伪团长一人逃走。奇袭成功,新四军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返回,部队无一伤亡。

12月23日,第五师决定对侏儒山发动第2次进击。第15旅第43、第44团全部及天汉支队1个大队,由天汉湖区出发,突袭裴家山和将军岭,全歼伪军机炮营和1个排,并击退了来援的日军。

1942年1月7日,新四军第五师再次向侏儒山发起进攻,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团和天汉支队全部投入战斗,侏儒山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全面打响。第四十四团一举攻占侏儒山,追击逃敌至九沟,缴获了伪兵工厂的大量军用物资。第四十三团向驻扎在周家邦、九沟一带的伪第一师展开猛攻,伪师部及其主力一部向王家场、余家场一线溃退。10日,伪定国民党军军长刘国钧率1000余人配合日寇一部,分三路向我西流河以南的蜈蚣岭第四十三团阵地反扑。我军隐蔽于河堤之下,待敌伪进至阵地前200米左右时,我轻重机枪同时开火。经过激战,毙伤日寇20余人,俘虏伪军400余人,缴获伪军4000余支步枪和轻重机枪及大批军用物资,粉碎了敌人的反扑。

1月28日,新四军集中第十三、第十五旅分两路向盘踞在王家场、余家场、何家场一带的汪伪一师残部发起总攻。汪伪一触即溃,被歼1500余人。汪步青率数十人逃窜。2月2日,200多名日寇和数百名伪军向沔阳胡家台扑来。新四军第十三旅根据游击队的“敌情报告”,迅速作出战斗部署。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团官兵奉命出击,很快就将日寇团团包围。残敌且战且退,逐步向其指挥部龟缩,因我武器简陋,敌负隅顽抗,久攻不克,战斗陷入胶着状态。这时,胡家台族长胡坤山主动向旅长周志坚献火攻计,并代表全村村民表示,愿意牺牲所有家产,帮助我军消灭顽敌。于是,周志坚命令火力掩护,派战士搬运柴草堆积在瓦房四周,泼上煤油点燃。一时间,胡家台陷入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之中,50多户房屋全部被毁,残敌鬼哭狼嚎,进犯的200多名日寇几乎全部被歼。

此役历时近2个月、大小战斗14次,共歼灭伪军5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有效牵制了武汉周边大量日军,有力配合了第三次保卫长沙的战役,进一步了扩大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战果最辉煌的一仗。

三、高邮战役

高邮位于苏中运河线中部,南通扬州,北连两淮,西濒运河、高邮湖,北、南、东三面均系水网地带,地理位置重要,是运河线上的军事重镇、两淮的门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华中地区的侵华日军大多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包围之中,本应就近向新四军缴械投降。但是,国民党当局想独占抗战胜利果实,并为发动内战作准备。蒋介石一方面命令国民党军“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一方面命令日伪军“维持地方治安”,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因此处于解放区军民包围之中的高邮日伪军不但拒不缴械投降,反而密令驻扬州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第626大队(后改称高邮警备大队)1000余人,和伪军第二方面军第五军第四十二师5000余人,进占高邮固守。之后又有日军1个中队150余人,伪军1个团1400余人,进占距高邮南30公里的邵伯镇。高邮邵伯之间的车逻坝也驻有伪军。日伪军进占高邮后,日夜加修工事,筑堡挖沟,布设铁丝网,并在城外泰山庙、真武庙、观音庙等地构筑了一批卫星据点。加之高邮有高9米、厚7米的城墙,城墙上筑有永久性机枪掩体14个,转弯处和城墙上驻有两层或三层大碉堡8个,城垛之间均筑有射击掩体。四周又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高邮战役要图(图片来源:新四军战史)

在此背景下,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组织高邮战役,歼灭拒降日军。这一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同意。依据敌兵力部署和战场形势,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拟定高邮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攻占邵伯及其以南地区,切断敌增援通道,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形成围困高邮城之势;第二阶段,攻克高邮,全歼守敌。具体部署:华野第八纵队5个团加高邮独立团主攻高邮;华野特务团围攻车逻坝;第七纵队为总预备队,主攻邵伯;苏中主力阻击仙女庙北援之敌;华中二分区部队摧毁宜陵至塘头间的据点;华中一分区部队破坏口岸至泰州的公路,并相继歼灭增援之敌。为确保战役的胜利,战区地方党政军民积极动员,给予参战部队大力支持。组织了民兵3000人参战,动员民船500艘、民工15000人,运送粮草150万斤,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12月19日,参战部队共15个团全部到达指定地点。晚7时,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发起攻势。一夜之间,第八纵队六十四团攻下了北郊的土围和面粉厂,将敌逼至城内;六十六团攻克了城东北的双庙、泰山庙、关帝庙等据点;六十八团也插到了南门边。到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的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

在第八纵队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的同时,粟裕指挥第七纵队向邵伯发起进攻。粟裕直接指挥第七纵队五十七团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集中火力从北、东、西三面发起猛攻,空出南面一角,诱使日伪军突围,当敌人逃到镇南开阔地带时,粟裕果断下令围追堵截,日军大多被歼,只有少数逃往仙女庙。21日,第七纵队攻克邵伯等地,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110余人、伪军100余人,俘日军40余人、伪军550余人,切断了高邮日伪军南逃的退路。

在战役发起之初,中央军委曾指示华中军区,尽力争取伪军。因此,当高邮城外围据点被扫除后,我军一面积极做好攻城准备,一面通过散发传单、悬挂标语、组织喊话等方式,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对击垮高邮日军的抵抗意志和精神支柱起到了重要作用。

邵伯战斗一结束,在第七纵队指挥的粟裕立即赶至第八纵队,与陶勇共同研究攻城部署。根据高邮城内“东强西弱”的防御特点,决定将主攻方向放在南、北两门,以第六十四团向北门、六十八团向南门攻击,得手后南北对进突击。总攻时可集中炮火猛轰东门附近的日军司令部,造成东门是主攻方向的假象,牵制敌人的兵力,以利于北门和南门主攻方向作战。为最大程度减少部队伤亡,粟裕要求东门外攻城部队,利用夜晚将交通壕挖得尽量靠近城墙,并用麻包、草袋等装土在距城墙数十米远的地方堆起与城墙同高或高于城墙的半月形堡垒,每隔几十米一座,居高临下,以机枪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敌人。

12月25日晚,第八纵队在苏中军区炮兵团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冒雨发起总攻。第六十八团首先以云梯登城突破南门,接着第六十四团第三连也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垣,遭日军猛列阻击,突击队与日军反复冲杀,白刃格斗,击退日军多次反扑,现固扩大了突破口,主力随即入城与敌展开巷战。这时,第66团和高邮独立团也从东门攻进城内,第70、第72团各一部相继投入巷战。各团对困守之敌猛烈进攻。日伪军不支,纷纷缴械投降。26日凌晨4时,第64、第66团攻进日军司令部,迫使日军高邮警备大队大队长岩崎学率部投降。至此,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日军1100人,其中俘日军大队长以下官兵891人;歼伪军3600余人,其中俘第42师师长以下官兵3493人。

在第七、第八纵队进攻邵伯、高邮的同时,苏中军区部队全力作战,击退了由扬州出援的国民党军第25军第108师1个加强团和一部日伪军,并以一部在扬泰公路沿线发动进攻,拔除宜陵、塘头等日伪据点10余处,歼伪军4000余人。

12月29日,整个高邮战役胜利结束。据统计,此役共歼灭日军1200余人,歼灭伪军8000余人,缴获大小炮61门、掷弹筒30个、轻重机枪145挺及步枪等4308支。此次战役是新四军抗日战争最后一役,也是抗日战争以来,新四军、八路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高邮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沿运河北上分割华中的企图,使原来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华中解放区。(作者刘礼堂系开云体育苹果版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李敏瑞系开云体育苹果版历史学院教学秘书)

(编辑:相茹)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