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正文
首页 /
    新闻中心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记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次数: 发布日期:2022-08-02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秭归屈原祠牌坊前,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大学生齐声诵读经典《九章•橘颂》。这是我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的场景。

    我校港澳台国情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始于2018年,每年开设一期。五年来,结合港澳台学生特点与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效果。


    邀请名师授课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既讲解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民为邦本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也介绍书院文化、礼仪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继承与发展;还设置荆楚文化、长江文明、三国文化等具有湖北地域特色与文化区位优势的专题。

    课程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学术平台,组建教师团队。知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陈文新教授为港澳台学生解读“湖北的三国文化”,三国故事娓娓道来,三国人物栩栩如生,三国英雄的品质、精神好似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

    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劲松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及普及工作。他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以经学为切入点,为港澳台学生讲授“中国文化精义”,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结合多年的研究,为港澳台学生讲解中国科举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影响。

    另外,还在实践教学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题讲座。


    探索实践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努力探索,将知识传授与实践参与相结合,把课程开在荆楚大地上,让港澳台学生在具象的历史场景中体验中华文明之璀璨,感悟民族精神之伟大。

    将课堂搬到湖北省博物馆。国学院肖航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荆楚历史,介绍荆楚文化特质。博物馆讲解员为港澳台学生详细介绍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文物的精湛技艺,讲述了楚国八百年“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奋斗历程,及楚国漆器、竹简等文物中蕴涵的礼仪文化与精神追求。

    2AC228


    将课堂设在“长江文明馆”。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张薇教授向港澳台学生介绍武汉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价值与意义。长江文明馆内,从三江源头到长江入海口,讲解员详细地讲解长江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利资源、异彩纷呈的民族风俗和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


    到三国古镇陆城,追随爱国思想家、书法家杨守敬的足迹。在宜都市博物馆,馆长赵平为同学们讲述杨守敬的生平、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

    2FA7A8

    秭归屈原祠牌坊前,港澳台学生集体诵读《九章·橘颂》,彪炳千秋的佳句徜徉恣肆,东方诗魂的雄伟形象呈现眼前。在秭归博物馆,秭归文联主席马尚朝解读屈原优秀作品。“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马尚朝希望港澳台学生传承屈原的优秀品质,拥有“心飞扬兮浩荡”的激情,“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的执着,“登九天兮抚彗星”的追求和“心踊跃其若汤”的热忱。



    五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堂遍布荆楚大地。曾到赤壁体验“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历史场景;曾徜徉于荆州简牍文字、青铜文化,追溯江陵,梦回荆楚。曾到黄冈品读《赤壁赋》,感受苏轼豁达的精神世界与高尚的人生追求。


    注重学思并进

    中国文化主张知行合一,学思并进。主题研讨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环节。港澳台学生以演讲、课件等方式展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授课教师谢远笋与同学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今年选修课程的港澳台学生分为7个小组,或分享对三国人物的认识与理解,三国中英雄人物、谋略智慧和伦理文化;或介绍科举文化的源起、科举制度的变革及在中国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或探讨荆楚文化的内涵、屈原的历史成就与深远影响。

    通过主题展示、交流探讨,引导港澳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多维度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之精神。


    (撰 稿:谢远笋 张 娟 审 核:彭国晖)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est Viewed in 1920*1080 and IE 6.0+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开云体育苹果版行政楼东北附楼 邮编:430072

    Baidu
    map